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跨国行动

2009-11-28 11:5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属于是全世界的,国际合作,是集全世界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

塔尔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至尊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之地,青海地区各民族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从公元1560年建寺至今,这座群山围绕中的寺庙,逐渐形成了庞大而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它既有青藏高原后墙、平顶、深窗的建筑造型特征,又采用了中原汉族建筑的部分特点。这里是藏、汉文化融合的典范。但几百年岁月侵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使得这组建筑群的安全受到威胁,一些主要殿堂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木构件虫蛀腐朽。

2009年5月,当中日韩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培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来到塔尔寺时。这里正在进行第三期修复工程。这使得他们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员们将在日方专家的指导下,对嘉木样活佛府邸的门窗损坏程度进行调查和绘图。

近藤光雄,日本古建筑修复专家,也是这次培训班的日方老师。

在同学们绘图时,他也和另一位日方老师友田正彦一起,对嘉木样活佛府的建筑现状进行调查和记录。

他认为,与教给学员具体的工作方法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大家了解日本古建筑修缮体系与中国的区别。

进藤光雄:在这个前期工程开始到施工之前,有这样几个阶段,比如说像前期的调查,包括这个调查之后做了一个基本的设计方案。然后到这一步,之后,就是说中国跟日本这个修复的,就是修缮体系是不一样的。所以想让大家了解这一点,就是日本的这个修缮的体系。包括我们今天在现场作的这些,不是说让他们去学习这样的体系,没有。各国情况不一样,希望他们能够,就想去体验一下它。

中日韩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培训班从2006年2月27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至今,已经开办了3个年头。这是一个将持续五年的合作计划。

最早提出这个合作计划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政府公布了新的世界遗产申报预备名单,其中就包括丝绸之路沙漠段。

于是,日方首先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培训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计划。

丝绸之路主要位于中国的西部,这一地区不论是文物保护的力量、资金等方面都会受到一些限制,而且它处于比较干旱的地区,它的遗址多数是土遗址,保护也面临许多的问题,这样中日两个方面就结合到一起促成了这个项目的出台。

冈田健,是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文化遗产国际协力中心的室长,他也是这次合作项目日方的代表。

1984年,冈田健曾经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国唐代造像的历史,当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龙门石窟。2001年,一个龙门石窟的合作保护项目,让他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投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领域。

冈田健:当时在我们研究所里头,只有我一个人研究龙门石窟的,所以当时的保护协理中心的主任,让我在协力中心做工作,对我来说,2000年2001年的时候,有这个保护龙门石窟项目,是一个很好运气的事。当时我参加这个工作意思呢,就是对龙门石窟报恩这个意思,就是对龙门石窟表示感谢,为了表示感谢从事这个工作,个人的感情是这样的。可是后来才知道这个保护修复文化遗产的工作,原来研究美术史是我唯一的目的,可是现在研究美术史,对我来说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就是保护文物,研究文化遗产是最大的目的了。

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在1988年建立了国际协力中心,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国际合作。而对敦煌壁画的保护是这个中心进行的第一个合作项目。

冈田健:所以我们国际协力中心的建立和日本来中国,特别是保护敦煌壁画的事情呢,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事情。也可以说保护敦煌壁画,是我们到国外做保护对方国家文化遗产的一个上线的存在。1988年的时候,我们文化产业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签字交换合同,开始了为了保护敦煌壁画的合作研究。这个合作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也是第五期的合作研究,我是第五期的负责人了。

从1988年到现在,已经有许许多多像冈田健和近藤光雄这样的日本专家,参与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投入了他们的热情和精力。

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对象,不仅仅有日本,还有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像这样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渐渐增加,许多持续至今的合作项目,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81年8月24日,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随着一声炸雷,伫立在法门寺中的佛塔一边轰然倒塌,这座巍然屹立了372年的佛塔东北边的部分几乎完全坍塌。

六年之后,文物部门在清理法门寺倒塌的塔基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口。对它的进一步发掘,让所有人都惊喜交加,沉寂千年的法门寺地宫终于重见天日。

法门寺地宫的发掘持续了一个月,2499件大唐珍藏重返人间。在众多的珍贵文物中,包括大量唐代丝织品。但这些丝织品刚出土时的保存状况极差,这批文物基本上都是残片,很多文物都是放在包袱或者箱子里层层叠压,就象像牛肉干一样,保存的非常差,色泽、强度和韧性都非常差。

这批丝织品,在出土前,已经在法门寺地宫中存放了上千年的时光。而在这一千多年间,法门寺地宫曾经经历了多次地震侵袭,地宫上部小范围坍塌,一些掉落的建筑碎块,对文物造成了损伤,并且,地宫密闭不严,内部的环境湿度和温度都会有变化,使得霉菌得以生长,对丝织品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但此时,在中国的文物修复界,丝织品的修复,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没有马上展开对这批珍贵的唐代丝织品的整理修复工作,几经周折后,1988年,它们被运到了陕西省考古所存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