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二十):跨国行动(2)

2009-11-28 11:5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当时考古研究所的纺织品保存条件比较差,没有一个专门的恒温恒湿库房,有些文物就被放在普通的房间里,有些文物由于霉菌很难控制,就把文物放在冰

当时考古研究所的纺织品保存条件比较差,没有一个专门的恒温恒湿库房,有些文物就被放在普通的房间里,有些文物由于霉菌很难控制,就把文物放在冰柜里做低温保存。

198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文物保护合作项目。

当时建立的第一个实验室,是金属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这个实验室修复的第一批文物正是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属文物。中德双方的专家,在这个金属陶瓷保护修复实验室中,已经成功地保护修复了千余件金属陶瓷类文物,

2001年,十年的成功合作经验,使中德双方开始考虑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合作。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批已经在陕西省考古所存放多年的法门寺丝绸。

2002年,中德双方建立的专业纺织品文物保护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刚刚建立不久,刚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毕业的路智勇来到了这里工作。

当时,领导这个实验室的专家,是来自德国的安格丽卡·斯里夫卡。她给刚来实验室的路志勇布置了一项任务。

路志勇:当时其实等于德国专家对我进行面试,或者叫试用,她让我做这个织物,是一个现代的织物,被褶皱的很厉害,要把它展平是很难的,为什么要训练这个,就是因为在我们后续的这个保护修复当中,我们经常要把有些新的丝绸织物地染成跟文物相匹配的颜色,用在文物背后,用来备衬,那这东西必须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平整,经纬线必须要垂直平行。

路智勇以前从未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将褶皱的织物展平,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难度很大。

路志勇:做了一下午,她回来一检查发现中间还有很多地方还是不垂直,或者是不平行,我可能认为就差不多,但是她认为这东西不行,还是要再做,最后反复的练习,最后等于说我掌握了看起来很简单的技术,就是从这个点,能体现出德国人她对这个工作,对这个要求,对这个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她愿意很多的时间,去培训一个非常小的技术,这就是他们根基基础比较扎实的原因。

安格丽卡·斯里夫卡作为第一位在这个丝织品文物保护实验室工作的德国专家,从整个实验室初期的筹备,到实验室的管理,中方人员的培训,她都投入了很大精力。

当时,人们选择的第一个修复对象,是编号为T68的包衣块。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将这些精美的衣物折叠后,用包裹包好,然后才放入法门寺地宫。当后人再次见到这些衣物时,曾经华丽的织物已经老化,并且层层叠压,形成了一个难以分开的包块。而这个包衣块是整个法门丝出土的丝织品中,相对较为容易修复的一批。

路志勇:它的湿度因为在冰柜里保存,湿度还是比较大的,纤维的强度非常长,韧性也比较长,所以我们当时选这个,其实这个也是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一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这个相当难的。

从当时拍摄的T68包块的照片中,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它所包裹着的衣物原本是什么模样。

从2002年实验室建立直到现在,对T68包衣块的展揭修复,都还没有完全结束。人们仅能从已经完成的五件衣物的精美程度,对唐朝贵族女性的装束窥见一斑。

路志勇:从T68中揭展出的衣物,其中有一件它这个腰部采用了捻金线跟捻银线组合使用的这么一种装饰手法,它这是两种线被织到这个织物里边,组成了这个由走兽,游灵,这种图案。还有一些凤凰,还有一些鸿雁,非常精美,规格非常高。

对法门寺出土丝织品的修复研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中德双方的合作也将继续。

现在,在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帮助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经建成了3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金属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室、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室。

每一个实验室的成长都凝聚这中德双方专家的心血。在工作中,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团队,完成了许多重要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物修复人才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这也许是合作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在过去的这些合作中,中国的文物工作者更多地是在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那么,对柬埔寨吴哥窟的修复工作,则是中国人开始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舞台上展现身手的一个开端。

从公元9世纪到12世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前后几百年间,高棉人在湄公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以吴哥寺为代表的建筑技艺逐渐达到了顶峰。

然而,公元1432年,领国暹罗入侵,当时的国王被迫迁都金边,吴哥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古城。这个神秘的王国就此被人遗忘。直到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宏伟的古庙遗迹。

他后来在自己的书中这样感叹“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

但吴哥被遗弃多年,又处于热带雨林之中,已经不复12世纪时的辉煌。整个吴哥古迹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逐渐将缝隙扩大,使建筑物坍塌。

1992年,吴哥窟,被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与此同时,它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它的保存状况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呼吁,号召国际社会参与吴哥窟的保护。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本东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中国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国在这个会上做出承诺,对柬埔寨提供技术和经济上的援助,协助柬埔寨保护吴哥窟。

由于柬埔寨局势动荡,直到199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才正式派出代表团到柬埔寨考察吴哥窟,确定援助项目。周萨神庙就在这时走进了中国文物工作者的视野。

周萨神庙,面东而建,由11座单体建筑组成,其中祠堂塔、南北藏经殿以及由围墙连接的四座楼门组成了寺庙的主体。印度大神梵天和他的坐骑哈姆萨,被雕刻在周萨神庙前厅的窗框上。在周萨神庙的建筑外部,有许多这样的精美的浮雕。

然而,周萨神庙几乎是整个吴哥古迹中损坏最严重的一组建筑。在20世纪初,法国考古队记录了当时周萨神庙的状况。“整个寺庙几乎被香蕉树淹没了,建筑的基座的部分墙体被塌落的石块和杂土所覆盖” 他们对周萨神庙的进行了初步的清理。但这里仍然十分破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