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家宝藏(十六):守望三峡

2009-11-28 15:0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3年,四川巴东旧县坪遗址将被江水淹没,考古工作者必须与时间赛跑。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包括旧县坪在内的三峡地区众多文物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今天,湖北省宜昌博物馆没有对外开放。每个周一,通常都是博物馆闭馆休整的日子。

此时,在博物馆展厅后的地下文物库房里,有几个人正在忙碌着。

他们是来自湖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这次到宜昌博物馆的任务,就是为这里馆藏的三峡文物拍摄资料照片。

到2008年,持续多年的三峡库区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但是,三峡文物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摄影师余乐,从事文物摄影已经有二十多年,今天,他拍摄的对象是湖北省巴东旧县坪遗址出土的文物。

出土这些文物的地点,是湖北省巴东县东瀼口镇一片被称为“旧县坪”的临江坡地,早在1984年,人们就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生活的遗迹与遗物。十年后,在三峡文物规划工作中,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的王然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接受了复查与规划这个遗址点发掘面积的任务。

王然:关于这个地方古代郡县的遗址,过去文献记载都不清楚,所以出于这个就是说我的专业出发,我就对这些比较感兴趣,恰好就发现这个遗址比较大,所以我就主动申请了发掘这个遗址,发掘工作是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03年前后延续了四年。

在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工作之前,王然查阅了众多历史文献,他相信,旧县坪遗址,就是隋朝开皇十八年开始设县以来,一直到宋代,巴东县的县治所在。

王然介绍:陆游在乾道年间,就是他写了《入蜀记》这本书,他这本书里面记载的就说巴东县非常的荒芜,了无片瓦,这只有衙门才是有瓦,其它都是茅草不过百余间。当时在发掘这个遗址的时候,我看到这段文献我就觉得可能不会有什么太重要的发现。

果然,考古发掘揭示出的南宋堆积层,显示出一个极为萧条的小城镇。

巴东县城是否就是如此呢?

接下来对北宋和隋唐时期堆积层的发掘,却带给了考古人员们巨大的惊喜。

王然:遗址中也很清楚,就一层江水导致泥沙,把这个遗址冲毁了以后,在这个流沙土上面又建一期,又涨水,又涨水,再建,前后四期的,最后彻底废墟

江水的侵袭使得北宋巴东县城毁于一旦,人们不得不搬离这里,也正是因为这样,巴东县城的格局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让我们看到当时在这个山城,人们生活的图景。

这些,就是从旧县坪遗址出土的北宋时期的器物,既包括精美的建筑构件,也包括各种生活用具,特别是出土瓷器的丰富程度,让人惊叹。

王然:它涵盖了全国比较有名的窑址,你比如说有龙泉窑,有景德镇窑,有耀州窑,有济州窑的,很多就是当时北宋时期著名的窑子里面瓷器都有,非常漂亮。它确实有这么繁荣,反映了北宋一朝经济是非常,相对来说是非常发达的。

旧县坪遗址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发掘的一座宋代的县城遗址。使人们对宋代城市的布局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大量象棋、围棋子、鸟食罐等生活娱乐用品的出土,也让人们看到了北宋生活的一个侧面。它被评为2002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但由于巴东旧县坪遗址位于一片临江缓坡之上,海拔仅为120米左右。随着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二期蓄水至135米,旧县坪遗址被淹没在了江水之中。直到淹没的最后一天,王然和他的同事们都还在考古现场,久久不愿离开。

在整个三峡地区,巴东旧县坪并不是惟一一个面临江水淹没威胁的古代遗址。

1992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按照工程建设目标,三峡大坝水库蓄水将分四期进行,水位最终将上涨到海拔175米,工程淹没区范围上起重庆市江津县,下至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中堡岛,淹没陆地面积约为632平方公里。淹没区包括三峡峡谷地带,但大部分是长江干、支流两岸较为平缓的宽阔台地,那里既是现代村落与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也是适宜于古代先民们劳动耕作、休养生息的重要地区。在这些平缓台地上,埋藏着三峡地区绝大部分古代地下遗存,耸立着各种类型的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因为时间是根据工程蓄水进度来限定的,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不同水位先下的文物抢救工作,这使得文物部门压力很大,一方面要科学系统地进行抢救,同时要保证工程的施工时间。

在三峡文物保护规划中,位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的“花灯坟墓群”,被列为需要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项目。早在1987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人们就发现在乌杨镇可能有汉墓,当时,在一个农家院里,文物工作者惊奇地发现,这家人修建猪圈所用的石材,几乎都是完整的汉砖。

由于三峡库区的水位是逐步上涨,低水位地区的保护工作必须先期进行,根据保护规划,对花灯坟墓群的考古工作将从2002年开始。

但是2001年的一次偶然发现,让人们提前开始了对这里的发掘。

2001年,当地一个搬运工人叫王宏强,外号王草药,他打电话来文管所说,他发现了一个大禹治水的石头,有十几丈长。

曾先农,当时是重庆忠县文管所的副所长,从事考古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当他确认暴露在河滩上的大石块,是汉阙的构件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曾先农:我就代忠县文化局写了个紧急报告,关于忠县发现汉阙,抢救珍贵文物的紧急报告,派一个年轻职工,当天就送到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马上有个批文,从6月3日我确认乌杨阙后,到好像6月17日就正式进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